WFU

2022年1月24日 星期一

口腔潰瘍不一定是腸病毒!?

<a href='https://.pngtree.com/so/口腔潰瘍嘴巴圖'>口腔潰瘍嘴巴圖 png來自 .pngtree.com/</a>

3歲大的琪琪平常是個活潑好動的孩子,三天前出現咳嗽、流鼻水後,接著就發燒了。媽媽一開始帶著琪琪到診所看病,診所醫生檢查了一下,說是小感冒,開了藥吃吃就會好。琪琪吃了藥以後雖然咳嗽、流鼻水改善了,但還是有發燒的狀況,而且越來越不吃東西,連平常愛吃的小點心都不碰了,精神活力也變差了。媽媽越看越不對,帶著琪琪來到醫院的急診室,急診醫師檢查以後發現琪琪的喉嚨有很多小潰瘍,初步判斷是腸病毒,因為琪琪食慾活力變差,於是安排住院治療。

住院後的琪琪還是燒燒退退,打了點滴之後,精神稍微好了一些,不過還是不願意吃東西。我看到他的時候,已經發燒第四天了。住院第一天我檢查口腔時,在軟顎處的確看到許多小潰瘍,不過到了第二天我就發現,他的嘴唇還有舌尖也出現了小潰瘍,甚至牙齦有出血紅腫的狀況。我跟媽媽說:「這個是皰疹性齒齦炎,不是腸病毒。雖然診斷改變了,不過並不影響我們目前的治療。我們一樣給予點滴補充水分,給一些症狀治療的藥,等病程過去就會好了。」


皰疹性齒齦炎

皰疹性齒齦炎是因為感染「單純皰疹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 HSV)」引起的疾病,常見於6個月到5歲大的孩子第一次感染此病毒時。傳播的途徑通常是因為接觸到帶有病毒的口水或傷口,孩子感染常因被帶有病毒的成人親吻或共用餐具導致,初期的症狀很像一般感冒,之後會出現口腔潰瘍及牙齦出血紅腫的症狀,有些喜歡吸手指的孩童還會出現「皰疹性指頭炎」,接觸到口水的手指上會出現水泡。

典型的皰疹性齒齦炎口腔潰瘍的部分會在嘴唇和舌尖附近,這個和腸病毒不同,腸病毒比較會出現在軟顎、喉嚨的位置,不過有時也會出現不典型的狀況,像是這次的琪琪,一開始潰瘍出現在軟顎,後來才出現在嘴唇。另外腸病毒也比較不會有齒齦發炎的症狀。


一般孩童只需要門診治療,只要還願意吃東西、喝水,分量不會少於平常的一半以下,通常可以帶回家觀察。病童因為口腔潰瘍疼痛的關係而不願意進食,此時可以給予冰涼流質的食物如:冰淇淋、布丁、豆花、果凍等較不刺激傷口的食物,避免熱食、固體及鹹食等對於傷口較刺激的食物。

如果因為飲食情況不佳,需要住院治療時,一般的情形也是給予支持性治療即可,如點滴輸液補充足夠水分,和症狀治療的藥物如口服或是局部的止痛藥及退燒藥。但如果是免疫不全的病童、新生兒、或是可能會出現嚴重症狀及併發症(如:腦炎)的病童,則會給予抗病毒藥物並密切觀察。

根據疾管署統計,病毒性感染症的實驗室監測,單純皰疹病毒常常是呼吸道病毒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因此照顧孩童的時候,家長如果有口腔或身體其他部位的皰疹,一定要避免親吻孩童及共用餐具,減少傳染孩童的機會。

2021年7月3日 星期六

孩子做惡夢了怎麼辦?「夢魘」與睡眠週期



我們的睡眠週期可以分成「非動眼期」「動眼期」,非動眼期又分成1~3階段,以前有分第4階段,現在第4階段已經併入第3階段。1~2階段屬於淺眠期,而第3階段屬於熟睡期

睡眠週期從入睡開始先順著從淺眠的第1、第2階段到熟睡的第3階段,再從第3回到第2、第1階段,接著進入動眼期,一個週期約90~120分鐘,如果一個晚上睡眠8小時的話,可以經歷約4~5個週期。

這4~5個週期中,雖然每個週期都有1~3期及動眼期,但各期分佈的時間是不同的,前兩個週期進入熟睡期第3階段的時間會比較長、動眼期比較短,而後面的週期則進入熟睡期的時間比較短,甚至沒有熟睡期,而動眼期的時間則越來越長。

做夢通常都發生在動眼期,一個晚上可能有4~5個動眼期,因此一個晚上可能會做好幾次夢,大多數的夢都不太容易被記得,尤其是前半夜的夢,只要超過五分鐘就會被忘記。但如果接近起床的時間剛好是動眼期又正好在做夢的話,這時做的夢就比較容易被記得。



夢魘是什麼?

學齡期的孩子,因為認知功能逐漸成熟,腦部的功能越來越活躍,有時當周遭環境出現壓力或是有心理創傷時,就可能會做惡夢,這種情形我們稱為「夢魘(nightmares)」。

夢魘發生的時間常在下半夜或接近清晨、動眼期比較長的時候。因為夢魘是在動眼期,當家長看到孩子做惡夢時,通常是面部表情顯露恐懼、焦慮,但身體的肌肉本身會呈現放鬆、低張力的狀態,因此不會有太多的肢體動作,這點可以跟夜驚稍做區別。

孩子在惡夢中的情節,通常會出現的是一些大型動物、或是故事圖片中的怪獸。家長可以藉著與孩子討論惡夢情節,一面了解孩子可能面臨的生活壓力,一面鼓勵孩子勇敢面對問題。

夢魘其實是很普遍常見的,也是正常認知發展的一部分,尤其在6~10歲這個階段,家長不需要太過擔心。


家長可以這樣做......

減少夢魘發生的方法
  1. 避免曝觸可怕或過度刺激的畫面
  2. 思考有什麼可能的壓力源,並減少壓力源
  3. 建立合適的睡眠計畫,確保睡眠充足(睡眠不足更容易有夢魘)

應對夢魘的方法
  1. 安慰孩子「這只是夢」,然後送孩子再度回到床上睡覺,睡時再安慰一下。如果想要討論,可以隔天再討論夢境(家長需要在安慰孩子與過度關心中取得平衡)
  2. 給孩子有安全感的東西,例如: 棉被、奶嘴、絨毛娃娃、或是家裡的寵物
  3. 點上暗淡的小夜燈
  4. 鼓勵孩子運用想像力打敗惡夢。例如:把惡夢的內容畫在紙上揉一揉丟掉象徵有勇氣對付惡夢,引導孩子想像這個惡夢有完美的結局,掛捕夢網在床頭象徵捕捉好夢、阻擋惡夢,把枕頭翻面象徵轉換夢境頻道等。
  5. 如果狀況持續未改善,可以轉介兒童身心科醫師

孩子半夜罵罵號,一收驚就好!?

<a href='https://pngtree.com/so/healing'>healing png from pngtree.com</a>

門診來了一對婆媳帶著2歲的寶貝來看病,媳婦一進門抱著孩子一言不發。

婆婆則是直接衝著我說:「醫師,我這金孫每到半夜就罵罵號,怎麼樣都安撫不下來,每次一哭就半小時,已經這樣一個禮拜了,我說他一定是被什麼東西嚇到了,要帶他去收驚。以前他爸爸小時候就這樣,後來收收驚過一陣子就好了,我媳婦硬是不肯,說什麼都要帶來給醫生看。」

我說:「阿嬤,這個是『夜驚』啦!是一種睡眠障礙,神經還沒發育成熟的小朋友很常見,不是什麼大問題,早點睡、睡飽一點,過一陣子就好囉!不用花錢收驚也可以的。」



夜驚是什麼?

夜驚 (night terrors) 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常見於學齡前至國小孩童,發生率約1~6.5%。

夜驚發生的時間在上半夜、孩童熟睡的時候,發作時孩子會突然激動哭鬧,爸媽看到時,第一個反應會認為孩子做惡夢了,想要搖醒孩子;結果孩子反而更激烈哭鬧,哭鬧時間可能會持續半小時之久;終於搖醒時,卻又呈現眼神呆滯、反應遲鈍、心神恍惚的狀況。

目前醫學上並沒有找出夜驚發生的原因,不過普遍認為是與腦神經尚未發育成熟有關,與生活壓力或創傷「沒有」直接關係,但可能與「家族遺傳」相關。例如案例中的故事,阿嬤說爸爸小時候也曾經發生,現在孫子也有相似的情形。

由於夜驚是發生在睡眠週期中的第三階段--熟睡期,所以就算當下叫醒孩子或是隔天早上起床清醒時,孩子都不會記得發生的任何事情,因此我們會提醒父母,「不要」跟孩子討論夜驚時發生的事情,以免孩子因為擔心或焦慮而抗拒睡覺,睡眠不足會增加夜驚發生的機會。

夜驚,其實更合適的名稱應該是「睡驚 (sleep terrors) 」,因為在任何睡眠當中只要進入熟睡期都有可能發生,包含白天的午休時間。發作的時候孩子會出現像是做惡夢一樣,會有哭鬧、表情驚恐、焦躁等狀況,時間可能從數分鐘到半小時,因此父母需要告知其他的照顧者,如家中長輩、褓姆、幼兒園或學校老師等,讓他們也知道孩子的情形及處理的原則。



夜驚的處理原則

夜驚大多都是良性且自癒的,通常一開始發生的時候,發作會比較頻繁,但隨著年紀會頻率漸減而消失,一般來說只需要確保睡眠充足,不需要特別的治療,所以收驚會好只是剛好因為隨著時間過去而自己好的緣故。

但如果合併其他影響睡眠的疾病時需轉介至相關科別的醫師,例如:睡眠呼吸障礙,這類包含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等。由於此類疾病會造成睡眠品質下降,提高夜驚發生的機會,因此需要先處理影響睡眠的原因,夜驚才會改善。

夜驚是依據病史診斷,「發生時間」與「是否記得」為重要線索,就醫時家長可以提供醫師相關資訊,以協助診斷。


家長可以這樣做......

注意環境安全
  • 佈置安全的睡眠環境,確保發作時附近沒有尖銳物品、不會容易摔下床
  • 如果有其他照顧者,告知他們孩子睡眠的狀況及正確的處置方式

健康的睡眠習慣

  • 確保孩童有充足的睡眠和固定的睡眠作息,可以試著提早半小時睡或晚半小時叫醒
  • 建立好的睡眠習慣,可以使用4S法則
    • Schedule: 安排固定的睡前活動
    • School affairs: 檢查作業、整理書包、收拾日用品等
    • Self care: 洗澡、上廁所、刷牙
    • Special time: 10~20分鐘的對談或各自閱讀的陪伴
  • 避免刺激性的咖啡因
  • 避免睡前從事激烈興奮的活動

發作時家長的反應
  • 避免喚醒孩童:喚醒可能會使孩童更煩躁,且可能延長發作的時間
  • 避免介入發作:正常家長的反應會想叫醒並且不斷安撫,但適得其反。建議在忙旁邊看著並注意安全即可
  • 隔天早上不討論:討論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擔憂而抗拒睡覺,反而睡眠不足更容易發作
  • 紀錄孩子的睡眠日記:記下孩子發作當天的入睡時間、發作時間及發作過程,以觀察孩子的變化

Scheduled Awakening 計畫性叫醒法(與醫師討論後再進行)
  • 針對發作時間固定的孩童,可以在預計發作時間前30分鐘先將孩子叫醒,持續2~4週有效,若停止後又復發,可以再重複進行數週。

2021年4月7日 星期三

神經管缺陷疾病

胚胎在第三週大時,形成神經板 (neural plate),神經板擴張後曲摺成神經摺,形成中央凹陷的神經溝 (neural groove),神經溝切面看為 U 字,U 的兩端為神經嵴 (neural crest),當神經摺由 U 字合為 O 字形成神經管 (neural tube) 時,會先從第 4 體節處開始融合,再往頭側及尾側融合,而神經嵴中部分的神經元會落入兩旁成為背根神經節 (dorsal root ganglion, DRG)及自主神經系統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約於胚胎第 4 週時,關閉前 (頭) 、後 (尾)神經孔。

神經孔關閉異常或神經管融合異常會發生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異常的狀況: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199911113412006

無腦畸形 (anencephaly):前神經孔未融合造成。會致使大腦腦泡無法發育,而沒有腦部的形成。

顱脊柱裂 (craniorachischisis)、枕骨裂露腦畸形 (iniencephaly)、腦膨出 (Encephalocele)為非前後端之中間區段融合產生之疾病。

脊柱裂 (spina bifida):脊柱骨與脊髓尾端的缺陷。最常見也是症狀最輕微的「隱性脊柱裂 (spina bifida occulta)」,僅有下端椎骨背側部分不融合,神經未受影響,外觀有時會看到下背部有一個深陷或長有毛髮。若神經及包膜受影響於脊柱未融合處膨出,則依照膨出膜內是否有神經組織分別為「脊髓膜膨出 (meningocele)」及「脊髓脊髓膜膨出(menongomyelocele)」。

無腦畸形及其他神經管缺陷問題,常常致使胎兒無法存活而發生早期流產。而脊柱裂則因症狀相對輕微,所以寶寶會正常出生。尤其是隱性脊柱裂,除了外觀上有毛髮、深陷等,幾乎沒有症狀,可能會被忽略。脊髓膜膨出初期可能沒有症狀,但隨著孩童長高牽引神經,會出現「脊髓牽引症候群」,會影響泌尿系統造成頻尿、尿失禁,影響骨骼系統造成足內翻、腳變形等,及影響神經系統造成下肢運動功能異常、肌肉萎縮等問題,需要手術放鬆治療。至於脊髓脊髓膜膨出因包膜內有神經組織受影響,症狀最嚴重。

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那小寶寶需不需要喝水呢?

<a href='https://zh.pngtree.com/so/嬰兒剪貼畫'>嬰兒剪貼畫 png來自 zh.pngtree.com</a>


門診來了一對母女帶著出生2個月大的寶寶來看診。
一走進門看母女倆面色不佳,我不動聲色地問:「寶寶怎麼啦?」

女兒搶先說:「我媽覺得小孩水喝太少。明明小孩就不用喝水呀!」

媽媽說:「哪有人不用喝水的?每個人都要喝啊!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

我說:「阿嬤,妳說的也對、也不對。小寶寶確實要喝水沒錯,但不是直接喝水,而是攝取母奶或配方奶中的水分就夠了。嬰兒每日攝取的水量每公斤大約120-150CC,如果單純只有喝水,營養會不夠,所以當然要拿來算母奶的量或是泡配方奶最好。等到4-6個月大開始使用副食品後,因為副食品的含水量比較少,這時就可以適度地喝一些水了。」

媽媽又問:「所以小寶寶真的不需要額外喝水嗎?會不會有脫水的問題啊?」

我說:「小寶寶真的不需要額外喝水唷!因為母奶或配方奶中已經含有大量水分了,所以只要喝奶量每天每公斤有120-150CC就夠不會有脫水的問題,但如果有水分散失較多的情況,如:戶外活動、發燒等,可以增加為1.1倍的奶量,補充額外散失的水分。

若想知道有沒有脫水的問題,可以觀察小寶寶的嘴唇是否乾燥、有沒有眼淚,每次喝奶前換尿布是不是都有一定重量,一般來說我們一天大約會換6-8次左右的尿布,如果每次都有重量就不用太擔心。」

女兒說:「我聽說嬰兒會水中毒,所以不能餵水。」

我說:「寶寶的腎臟功能還沒有發育健全,當大量水分進入體內時,不像大人可以調節得那麼好,無法快速排除多餘水分。水中毒是因為純水量攝取過多時,水分累積在體內,血中鈉離子會被稀釋,造成血中滲透壓低、細胞滲透壓高,此時水分若大量進入細胞,發生在腦部會造成腦水腫,出現抽搐、意識改變等狀況。並不是因為水對嬰兒有毒喔!」

母女倆異口同聲地說:「原來是這樣啊!」


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賴佩霞博士「女力」講座課後心得分享


3月份女力學院實體講座主題是「女力」,請到知名的身心靈導師賴佩霞博士主講。賴博士以新書「我想跟你好好說話」的內容為主軸,和女力學員們分享以「同理心」作為溝通要素,如何與他人進行一場好的對話。

【主講人簡介】
 賴佩霞
    歌手
    身心靈導師
    暨南大學法學博士

 著作
《回家:賴佩霞20年修行告白》
《我要心動一輩子:親密關係的10道練習題》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的六堂「非暴力溝通」入門課》

「女力」與男性的權力不同

賴博士在講座一開始就論及女性和男性本質上有所不同, 男性的本質就是競爭,精子必須拔得頭籌才能創造生命; 而女性的本質則是等待、孕育、滋養、培養、溫和、包容、接納。

男性之間的競爭是天性,而女性若以同樣的方式與男性競爭卻是違反女性的本質,失去原來本色,造成現代女性的痛苦。但這並不表示女性不能與男性競爭,只是競爭的方式不同,不是拚個你死我活,而是柔軟有彈性。例如:敵人一箭射過來,男性可能會以力相擋,而女性卻可以一閃而過。

所以現代女性喜歡競爭、挑戰像男性一般也沒問題,透過女性的特質可以讓競爭變成遊戲,不是硬碰硬的力拼,使競爭變得有趣。重點是,鼓勵女性開發並回歸女性特質,不受委屈,不像男性爭強鬥狠,而是轉回到自己身上愛自己。


什麼是【愛自己】?

課程中賴博士並沒有提出一個具體愛自己的定義,而是讓學員自由發揮表達後,歸納出兩個主要的原則:

1. 包容自己的所有面向
2. 了解自己需要什麼,才能照顧自己的需要

許多人常常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而以愛之名做了許多奇怪的事。例如:爸媽雖然愛小孩,但是開口罵孩子還是不手軟。這樣真的是愛嗎?


非暴力溝通

賴博士受到心理學家Marshal Rosenberg的影響,提倡非暴力溝通,也是「我想跟你好好說話」一書中,賴博士教導大家溝通的模式。非暴力溝通的要素是「同理心」,立基點是相信人是願意互相幫助的。


什麼是【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知道對方需要什麼。我們要如何擁有同理心呢?
首先,必須先從自己出發,了解自己需要什麼,才能夠慢慢去設想對方需要什麼。


非暴力溝通 SOP:觀察、感受、需要、提出請求

✅ 觀察:釐清發生什麼事?沒有預設立場

當我們看到有人對自己臉色不好,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做了什麼惹對方不開心的事,這就是預設立場。此時,我們需要先放下這種感覺,上前詢問發生什麼事,釐清對方的態度為什麼會是這種狀況。

對方也許會回答:我剛才烙賽了。我們才發現,其實很多事情跟自己一點關係也沒有。預設立場讓我們產生了對自己的質疑,質疑引發我們對自己的不滿及其他的負面情緒。


✅ 感受:感覺的主題在「自己」身上

我們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感覺,無法感受到他人的感覺,也就是「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道理。我「覺得」你在生氣,其實不是一種感覺,正確地說應該是我「認為」你在生氣。

我們出現負面感覺(失望、孤獨、無助等)是因為我們的需要沒有獲得滿足,相反的,當我們出現正面感覺(開心、喜悅、寧靜等)是因為需要獲得滿足的結果。

然而事實上,大多數人對於自己的感覺往往是陌生的,甚至常常會有很多複雜的情緒混在一起。所以,我們需要學習好好感受自己的感覺,發現觀察到的情境對我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進一步依據自己的感覺,找出自己需要什麼。


💟小提示:

當對方心情好的時候比較聰明😁,比較適合溝通
指責對方,對方失落時會變笨😰,溝通力會下降
身為領導者,在溝通時不要先罵後說,讓對方因為負面情緒導致溝通效果不佳


✅ 需要:我需要什麼?

我們隨時隨地、任何時間都有需要,而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理解自己的需要非常重要,當我們有負面情緒,生氣、沮喪、煩躁等,是因為自己的需要沒有被滿足。

舉例1:我希望對方是尊重我的,如果被尊重而獲得滿足就會開心。

舉例2:我參加女力課程時希望跟其他人有更多的連結,如果沒有順利的被安排到正確的地點、時間,會感到生氣是因為我的需要沒有被滿足。

舉例3:雖然討厭現在的公司卻還是繼續待,為什麼?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

舉例4:被爸媽罵卻不還口,為什麼?需要「信任」、「被愛」

我們的需要有很多,像是安全、空氣、誠實、夥伴關係、分享等,每天每時每刻都有可能有需要,甚至隨時會改變,前一秒跟下一秒的需要立刻不同。理解自己的需要才能進行下一步行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有時我們會覺得委屈,可能是因為自己不清楚自己的需要是什麼。


💟小提示:【理解 VS 被理解】 【愛 VS 被愛】

課程中學員討論到自己的需要是「被理解」。
老師提醒大家需要釐清「被理解」與「理解」的差別。這個差別在於前者有特定對象才能滿足自己,後者不需要特定對象就能滿足自己。

被理解是需要正在對話當下的「特定對方」來理解自己,像是如果我們說:「我需要被伴侶理解」,這件事變成只有伴侶理解我們時,我們的需要才能被滿足,這時主控權落入他人手中。當改由需要「被理解」變成需要「理解」,讓自己變成主體時,只要更換對象來使自己獲得理解,主動權在自己,我不需要依靠特定對象,只要有人理解我,我就能獲得滿足。

把理解這件事改成愛,也是同樣的道理。
我需要「被愛」,主權落入他人,需要只能藉由他人來滿足。
我需要「愛」,主權在自己手上,需要藉由自己就能滿足。

此時又有同學提到,那如果婚姻中得不到丈夫的愛,難道就能外遇去愛別人嗎?老師回答,當然不是。而是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其他人的愛,家人的愛、朋友的愛,我們也能去愛別人。重要的是,拿回主權,以正向的行為讓自己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

這時老師才說出了他對愛自己的定義:「滿足自己的需要就是愛自己」,了解自己可以成為滿足自己的人、不需要依靠其他人來滿足自己時,我們就成為一個自由的人,

舉例:老師希望自己獲得分享的滿足,但是先生沒有興趣聽,老師就去開課分享。


✅提出請求:提出「具體、正向、可行」的請求

當我們透過觀察、感受,了解自己需要什麼後,可以向對方提出請求。Marshall Rosenberg相信「人類是願意彼此互相支持的」這種情況下,當請求的方案是「具體、正向、可行」的時候,大多數人都願意答應請求並實行。

但如果提出的是非正向、不具體或不可行的請求,會造成對方不願意實實行、產生衝突,而最後就僅僅淪為抱怨,無法實際滿足自己的需求。

再者,當我們提出具體、正向、可行的請求時,對方雖然很容易接受,但有時未必馬上就能實行,此時可以反覆提出請求,來幫助對方容易實行。

男女朋友在吵架時,女生很容易說出「你需要關心我!」「你都不關心我!」
但關心有很多種,有沒有想過自己需要哪一種?拍肩膀、請對方尊重自己、讓我自己一個人,需要什麼樣的方式來關心,請提出具體請求。

如果只是抱怨,像是「你都不關心我!」,並沒有實際提出需求,那就只是抱怨而已。我們要學習提出請求,並且是正向具體可行的。沒有提出最後的請求,話都是白講的!只是無謂的爭吵而以。當然,提出請求,並不是命令、要求,對方可以拒絕,而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舉例1:室友深夜做報告打字影響自己睡眠。
我需要什麼? 希望自己的睡眠不受影響。
提出請求
A. 希望室友早點睡(非正向的需求,與室友的利益衝突不適合)
如何提出正確的請求?
B. 可以請室友換成無聲鍵盤,甚至可以買給室友,因為是解決自己的問題

舉例2:老婆回家對老公生氣,老公不知道原因覺得莫名奇妙。
老婆如果說:
A. 我們結婚多久了,你每次都怎樣怎樣(抱怨的開始)
老婆應該這樣說:
B. 你今天早上沒有親我就出門,所以我不開心,你明天早上可以親我再出門嗎?(先表達自己的觀察、感受,提出需要及正向、具體、可行的請求)


💟 小提示:如何對付「你每次」

當自己說話時,不要說「你每次都~」(吵架起手式)
當對方說你每次時,可以回答「 沒有每次啦~」(滅火吵架源頭)


💟 小提示:提出請求被拒絕時,該怎麼辦?

1. 面對習慣性說不要的人,可以觀察一下:常常說不要但是默默做的人,只是自尊心比較強
    例如:老師的先生早起清理狗狗便便時一直抱怨
    老師思考先生的需要是「被認可」會回答:我好幸福,因為老公好棒,如果可以每天都這樣就太完美了(使先生獲得認可,又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

2. 提出請求是自己的權力,對方可以說不

3. 被拒絕時,如果是正向、可行的請求,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




Q & A時間

Q1. 如果是正向、可行的請求,還是被拒絕怎麼辦?

A:把自己整理好像禮物一樣送人,就不用管對方接受不接受的事,強迫對方接受是命令要求,不是請求。

被拒絕時,如果真的是正向可行的請求,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請求。因為兩人的背景不同、習慣不同,對方一開始可能無法做到。自己如果覺得事情真的很重要,可以一直重複提出請求,甚至用不同的方法,有創意的來表達。

舉例:睡前想被老公親吻,可以提出「我希望你每天晚上都能親我後再睡」,但因為老公沒有親吻的習慣,可能隔天又忘了,這時可以再次提出,甚至可以每天提出,發揮自己的創意來表達。


Q2. 現場學員回饋:現在坐在我旁邊的媽媽是我最愛的人,因為媽媽支持自己出國留學,又在留學期間常常電話中傾聽自己的難處,並常常鼓勵自己。

A. 老師教導學員活用溝通 SOP,可以向媽媽這樣說:
第一步—說出觀察:去年我想去留學,我媽媽不假思索就答應,而我去的時間都很支持陪伴
第二步—說出感受:我真的很感動、我有被支持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備受寵愛的孩子,讓我覺得即便在國外都很有歸屬感
讓謝謝不只是兩個字,還有更多具體的內容。


Q3. 回饋:感謝老師釐清需要被理解和需要理解; 問題:如何自我理解需求是不是正向、可行?

A. 需要跟請求要分開看,「需要」沒有合理不合理,需要就是需要,而且需要是會隨時變動的。 當提出「請求」時才需要是正向、具體、可行。


Q4. 上司說,你不用管、怎麼做就對了,如何應對?
A. 試著重述重點,可以獲得對方回饋什麼是對的或不對的,讓對方會覺得你有在聽。不回應、覺得對方很煩都不是正確溝通的方法。

最後老師講了一個小笑話:只要會重複個案的最後兩個字就可以當諮商師🤣
個案說:我昨天做了一個夢
諮商師答:「夢?」
個案說:我夢到兩個人
諮商師答:「人?」


後記:

人生很久沒有當迷妹了,今天一次當個夠。

由賴佩霞博士主講,以「我想跟你好好說話」一書中的非暴力溝通為主軸,講述溝通的SOP:觀察、感受、需要、提出請求。

女性如何看見自己的需要,並且協助他人看見自己的需要,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感受,最後提出具體、正向、可行的請求,而達到自我滿足,也就是愛自己。如果是重要的事情,可以不斷提出請求,當對方沒有答應或忘記時,可以改變方式、發揮自己的創意去表達。

課堂中最感動的是,有一對母女一起報名了女力學院。女兒在講座回饋時間表示:自己很謝謝媽媽。講師立刻教導展現溝通的SOP如下:
觀察:因為媽媽支持自己的留學夢,且在留學期間常常電話關心
感受:媽媽的支持讓她有歸屬感
這是全場讓我感動到掉淚的一刻!

結束課程的時候我鼓起勇氣去找講師拍照。為什麼要鼓起勇氣?因為前方超多專業迷妹拿著書找講師簽名,但我兩手空空。不過老師還是給我1秒溫暖的眼神,真的很美❤️




更多詳情請搜尋:
賴佩霞 快樂家

2021年3月24日 星期三

孩子說話慢怎麼辦?語言發展遲緩評估

面對說話比較晚的孩子,什麼時候該就醫評估?其實是很多爸媽的疑問。建議家長可以根據正常的語言發展里程碑做參考,這個部分兒童健康手冊中都有,109年新版的在第81頁。


一般來說,如果孩子的發展到了兒童健康手冊中的警訊時程還沒出現,或比正常里程碑晚3~6個月以上,就需要請兒科醫師進行初步評估。當家長帶著孩子來到診間時,醫師除了會根據語言發展的里程碑來看看孩子的語言發展程度外,還會依發展的四大面向:粗動作、精動作、語言及認知、身邊處理及社會性,來做評估。


正常的語言發展里程碑

以下提供簡單的資料參考,根據正常的語言發展里程碑,如果孩子到了某個年齡卻沒有發展出相對應的語言能力,爸爸媽媽就要注意觀察,是否有出現就醫警訊。

重要的語言發展遲緩就醫警訊

1. 嬰兒期對大的聲音缺乏反應。
2. 兩個月大對照顧者逗弄沒有反應。
3. 六個月大沒有發出任何咕咕聲。
4. 二歲大沒有任何有意義單字出現。
5. 兩歲半無法指認身體部位,無任何句子出現。
6. 三歲以後說話大部分仍含混不清令他人難以理解。
7. 四歲仍只會說短句子,或常答非所問,不知所云。
8. 五歲不會回答簡單開放性問題,語句仍常有明顯文法錯誤,或有不正常之語調、節律,或語音仍常有省略、替代的現象。
9. 任何時期無法理解配合指令或有互動行為異常。


兒童語言發展遲緩常見的原因

兒童語言發展遲緩常見的原因有聽力障礙、智能不足、自閉症、環境刺激不足、腦傷、或不明原因等。

來到門診,醫師會藉由評估發展的四大面向來尋找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如果單純只有語言表達的部分發展比較慢,而語言理解、粗動作、細動作、社會性發展正常,可能是因為環境刺激不足造成。在聽力檢查確定沒有障礙後,會認為是因為環境刺激不足而建議給予更多的刺激來促進語言的發展。

增加環境刺激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孩子的日常需求給予刺激,並鼓勵孩子跟著發音,例如:對常見的人或物照顧者可以提示說「爸爸、媽媽、奶奶」,需要抱抱的時候提示說「抱抱」,並且在孩子有類似的一個音節出現時給予鼓勵。

有些家長會詢問,是否可以透過3C產品播放與生活有關之情節的影片,這個其實不太建議。一來,因為孩子的眼睛還在發育,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的建議,2歲以下的孩子不要使用3C產品,以免影響視力發展。二來,許多研究已經顯示,3C產品中的字句對於兒童的語言發展沒有明顯幫助,而家長或照顧者直接對兒童說話才對兒童的語言發展有幫助。三來,孩童對於現實生活中的情境比較能夠真實感受,也會加深語言學習的刺激。

評估的過程中,醫師如果發現孩子比較不願意有眼神的接觸,並且有比較偏執的行為,像是重複性行為或固定特殊玩玩具的方式(例如:玩車子不是用輪子滑,而是喜歡用車頂嚕地板),則要注意是否有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問題。

2歲以前不會注視照顧者手指的地方,或不會用手指有趣的東西與人分享;滿3歲只獨自玩,不理會玩伴等都是需要注意的自閉症特徵。自閉症病童除了語言與社交有障礙外,粗動作和精細動作可能也會有遲緩的狀況,需要一併評估。

而腦傷或智能不足的孩子時常會合併語言遲緩以外的各項發展遲緩,這時需要安排的檢查會更多,如腦部的影像檢查、腦電波、其他抽血檢查等,同時需要完整的發展四大面向評估。

當家長在等待評估及語言治療的期間,需要在家持續不斷的增加環境刺激,當孩子接觸常見的人事物時,家長不斷複誦這些日常物品、常見家族成員、及身體部位等,也可以透過遊戲與親子共讀的方式,提高孩子學習的意願,並促進語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