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守護孩子的用藥安全:從36年台灣兒少藥物中毒趨勢看見的重要警訊



兒童和青少年藥物中毒不論在台灣或全球各地一直是備受關注的公共衛生議題,因中毒導致的急診就醫及住院亦是不容小覷的醫療成本。今年年初我發表的論文研究中,從台灣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PCC-Taiwan https://www.pcc-vghtpe.tw/ )的資料庫取得數據,分析臺灣過去36年(1985-2020年)來,近兩萬名台灣兒少藥物中毒的案例,揭示了一些非常關鍵的趨勢與警訊,這些資訊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至關重要,尤其是當涉及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用藥安全時。


兩個年齡層的警訊:孩子們為什麼會藥物中毒?

研究發現,台灣兒少藥物中毒的案例呈現出「雙峰」的年齡分佈,這意味著有兩個佔比居高的族群,是我們特別需要關注的年齡層:

0-5 歲的幼兒

12-17 歲的青少年


幼兒(0-5歲):主要是「意外」接觸,男孩居多。

對於0到2歲的孩子來說,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喜歡用嘴巴探索周遭的一切。研究顯示,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中毒比例最高,而且通常是無意間接觸到藥物導致的。 他們誤食了放在家中隨手可得的藥品,比如感冒藥、止痛藥,甚至是父母的慢性病藥物。 因此,家中的藥品務必妥善收納,使用兒童安全包裝,並將藥物放在孩子無法觸及也看不到的地方,就像收好危險清潔劑一樣! 對於3到5歲的學齡前兒童,則可以開始透過簡單的教育,讓他們了解藥物的危險性。


青少年(12-17歲):主要是「蓄意」行為,女孩比例顯著升高!

這項研究中另一個非常令人擔憂的發現是,青少年藥物中毒的案例顯著增加,尤其是15到17歲的青少年,中毒比例最高。 更令人心痛的是,在這些青少年藥物中毒案例中,有將近四分之三(68.4%)是出於「自殺意圖」

我們發現在12到17歲的青少年中,因自殺企圖導致藥物中毒者,女孩的比例遠高於男孩(高達70.7%)。 從2016年開始,青少年自殺案例總數顯著增加,並在2019年達到高峰,其中絕大部分的增加都來自「女孩」。 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警訊,說明我們的青少年,尤其是女孩,可能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並將藥物視為解決問題的途徑。


中毒後的嚴重程度分析

0-5歲幼小孩童雖佔近8成的總中毒人數,但中毒後多以無症狀或輕症為主。然而12-17歲青少年,雖佔較少的中毒人數比例,但中毒後導致嚴重傷害或死亡的比例是幼小孩童的3倍


從研究中告訴我們能做什麼?

強化照顧者的用藥常識與注意孩童的用藥安全;並直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

安全用藥教育: 對於所有年齡層的孩子,都應該進行藥物安全教育。讓幼兒知道藥物不是糖果;讓青少年了解藥物的正確使用方式和濫用的嚴重後果。

妥善保管家中藥物: 再次強調,家中所有藥物都應上鎖或放在兒童無法取得的高度,並定期檢查過期藥品。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時期是情緒和生理變化劇烈的階段。如果您的孩子出現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睡眠障礙或飲食習慣改變,或是出現任何自我傷害的傾向,請務必嚴肅看待,並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或醫療協助。

提供支持與傾聽: 創造一個開放、支持的家庭環境,讓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困境。多花時間陪伴,傾聽他們的心聲,讓他們知道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您都會在他們身邊。

學校與社區的支持: 學校應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並提供足夠的心理輔導資源。社區也應建立支持網絡,讓青少年在遇到困難時能找到求助的管道。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預防藥物中毒需要針對不同年齡和性別的特性,採取不同的精準策略。藥物,是治療疾病的工具,卻也可能成為傷害孩童的利器。 我們不但要關注幼童的用藥安全,更要注意身邊是否有需要幫助及支持的青少年。讓我們一起努力,為台灣的下一代,營造一個更安全、更健康的成長環境。


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小孩一直咳、聲音像狗叫?可能是「副流感病毒」在搗蛋!



你家小朋友是不是最近也出現咳嗽、燒燒退退、甚至聲音啞啞的症狀?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咳嗽、發燒就開始頭痛,其實孩子感冒大多是病毒感染,靠自身免疫力就能搞定,大多數情況下,只要撐過發燒與咳嗽期,就會漸漸好轉。醫師開的藥,通常也是減輕不適感,幫助孩子「撐過這段時間」。

當然,如果是流感或新冠這種比較「兇猛」的病毒,我們才會使用抗病毒藥。但多數病毒,並沒有特效藥,所以也不會特地幫它們開發檢驗試劑。

那醫生怎麼知道小孩得了什麼病毒?這時候就得靠經驗啦!

像是孩子咳嗽的聲音沙啞、聽起來像小狗在叫,醫生通常會懷疑是「副流感病毒」;如果喉嚨破一顆顆水泡,可能是腸病毒。這些判斷都是根據經驗和書本知識來的。有時候家長會覺得:「哇~醫師好神啊,怎麼知道病程會怎麼走?」其實就是靠一堆臨床經驗累積出來的第六感啦!

不過病毒的把戲也不少,不同病毒有時會表現得很像,像是 EB 病毒和腺病毒都會讓扁桃腺化膿發炎;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和人類間質肺炎病毒 (hMPV) 也都會讓小朋友出現呼吸喘的狀況。要分清楚,有時真的得靠高科技幫忙!


FilmArray:病毒界的「照妖鏡」

自從 2015 年,美國 BioFire 公司推出「FilmArray」多重病原檢測系統,醫界像是拿到神器一樣!這台機器可以一次幫你檢查一堆病毒和細菌,從原本「猜猜看」變成「直接抓到」。

有位兒科醫師朋友就說:「靠 FilmArray 指引,勝讀十年書啊!」(一語道破醫師診斷時的無奈與驚喜 XD)

我們醫院最近有不少小朋友發燒好幾天,還出現呼吸喘,做一般健保有給付的檢查(像是 RSV 和黴漿菌)都沒抓到兇手,剛好家長有實支實付的保險可以自費做 FilmArray,結果一檢查發現,竟然是「副流感病毒」在搞鬼!

不過 FilmArray 也並非那麼全能,它能驗出的十幾種最常見的病毒,但世間病毒百百種,如果不是在檢驗項目內的病毒,還是檢不出任何結果。


「聲音沙啞」不只是一般感冒?可能是副流感!

副流感病毒在每年春夏交替時期最容易出現,好發於 3~5 歲的小朋友,會透過飛沫或接觸傳染,潛伏期大概是 2~6 天。

雖然名字有個「流感」,但它其實跟流感一點親戚關係也沒有!它是「副黏液病毒家族」的一員,這個家族裡面也有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等。

副流感的症狀範圍很廣,從上呼吸道(像是咳嗽、鼻塞、哮吼)到下呼吸道(痰音、喘鳴、甚至肺炎)都可能出現,尤其「哮吼」(聲音啞啞、像狗吠的咳嗽)是最典型的。



四種副流感病毒小檔案

副流感病毒 (parainfluenza viruses, PIV) 共有四種血清型,每一種都有自己的使壞方式:

  • PIV-1:造成哮吼的主要元兇

  • PIV-2:也會造成哮吼,但通常比較輕微

  • PIV-3:會讓嬰幼兒得細支氣管炎或肺炎,出現喘鳴聲

  • PIV-4:症狀通常輕微,但也曾見過嚴重案例

除了咳嗽、發燒、流鼻水外,也有可能合併中耳炎,甚至少數會引起結膜炎、氣喘急性發作。極罕見的併發症還包括腦膜炎、心肌炎、格林–巴利症候群等等,不過真的非常少見,家長不用過度擔心。


該怎麼治療呢?

其實大部分小朋友感染副流感病毒後,不需要特別用藥或是使用症狀治療的藥物,就會自己好起來。治療主要是「支持療法」—— 讓孩子舒服一點、好睡一點:

  • 輕症:補水、多休息、退燒藥、症狀藥就夠了

  • 哮吼:醫師會開立類固醇、吸入型腎上腺素

  • 喘到不行:可能需要住院治療,甚至短期使用抗生素(怕有合併細菌感染)


副流感病毒雖然常見,但只要及早辨認、適當照顧,通常幾天內就會轉好。當你發現孩子咳得像狗叫、聲音啞啞的時候,不妨懷疑一下是不是這位「春夏不速之客」來訪了!


2022年1月24日 星期一

口腔潰瘍不一定是腸病毒!?

<a href='https://.pngtree.com/so/口腔潰瘍嘴巴圖'>口腔潰瘍嘴巴圖 png來自 .pngtree.com/</a>

3歲大的琪琪平常是個活潑好動的孩子,三天前出現咳嗽、流鼻水後,接著就發燒了。媽媽一開始帶著琪琪到診所看病,診所醫生檢查了一下,說是小感冒,開了藥吃吃就會好。琪琪吃了藥以後雖然咳嗽、流鼻水改善了,但還是有發燒的狀況,而且越來越不吃東西,連平常愛吃的小點心都不碰了,精神活力也變差了。媽媽越看越不對,帶著琪琪來到醫院的急診室,急診醫師檢查以後發現琪琪的喉嚨有很多小潰瘍,初步判斷是腸病毒,因為琪琪食慾活力變差,於是安排住院治療。

住院後的琪琪還是燒燒退退,打了點滴之後,精神稍微好了一些,不過還是不願意吃東西。我看到他的時候,已經發燒第四天了。住院第一天我檢查口腔時,在軟顎處的確看到許多小潰瘍,不過到了第二天我就發現,他的嘴唇還有舌尖也出現了小潰瘍,甚至牙齦有出血紅腫的狀況。我跟媽媽說:「這個是皰疹性齒齦炎,不是腸病毒。雖然診斷改變了,不過並不影響我們目前的治療。我們一樣給予點滴補充水分,給一些症狀治療的藥,等病程過去就會好了。」


皰疹性齒齦炎

皰疹性齒齦炎是因為感染「單純皰疹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 HSV)」引起的疾病,常見於6個月到5歲大的孩子第一次感染此病毒時。傳播的途徑通常是因為接觸到帶有病毒的口水或傷口,孩子感染常因被帶有病毒的成人親吻或共用餐具導致,初期的症狀很像一般感冒,之後會出現口腔潰瘍及牙齦出血紅腫的症狀,有些喜歡吸手指的孩童還會出現「皰疹性指頭炎」,接觸到口水的手指上會出現水泡。

典型的皰疹性齒齦炎口腔潰瘍的部分會在嘴唇和舌尖附近,這個和腸病毒不同,腸病毒比較會出現在軟顎、喉嚨的位置,不過有時也會出現不典型的狀況,像是這次的琪琪,一開始潰瘍出現在軟顎,後來才出現在嘴唇。另外腸病毒也比較不會有齒齦發炎的症狀。


一般孩童只需要門診治療,只要還願意吃東西、喝水,分量不會少於平常的一半以下,通常可以帶回家觀察。病童因為口腔潰瘍疼痛的關係而不願意進食,此時可以給予冰涼流質的食物如:冰淇淋、布丁、豆花、果凍等較不刺激傷口的食物,避免熱食、固體及鹹食等對於傷口較刺激的食物。

如果因為飲食情況不佳,需要住院治療時,一般的情形也是給予支持性治療即可,如點滴輸液補充足夠水分,和症狀治療的藥物如口服或是局部的止痛藥及退燒藥。但如果是免疫不全的病童、新生兒、或是可能會出現嚴重症狀及併發症(如:腦炎)的病童,則會給予抗病毒藥物並密切觀察。

根據疾管署統計,病毒性感染症的實驗室監測,單純皰疹病毒常常是呼吸道病毒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因此照顧孩童的時候,家長如果有口腔或身體其他部位的皰疹,一定要避免親吻孩童及共用餐具,減少傳染孩童的機會。

2021年7月3日 星期六

孩子做惡夢了怎麼辦?「夢魘」與睡眠週期



我們的睡眠週期可以分成「非動眼期」「動眼期」,非動眼期又分成1~3階段,以前有分第4階段,現在第4階段已經併入第3階段。1~2階段屬於淺眠期,而第3階段屬於熟睡期

睡眠週期從入睡開始先順著從淺眠的第1、第2階段到熟睡的第3階段,再從第3回到第2、第1階段,接著進入動眼期,一個週期約90~120分鐘,如果一個晚上睡眠8小時的話,可以經歷約4~5個週期。

這4~5個週期中,雖然每個週期都有1~3期及動眼期,但各期分佈的時間是不同的,前兩個週期進入熟睡期第3階段的時間會比較長、動眼期比較短,而後面的週期則進入熟睡期的時間比較短,甚至沒有熟睡期,而動眼期的時間則越來越長。

做夢通常都發生在動眼期,一個晚上可能有4~5個動眼期,因此一個晚上可能會做好幾次夢,大多數的夢都不太容易被記得,尤其是前半夜的夢,只要超過五分鐘就會被忘記。但如果接近起床的時間剛好是動眼期又正好在做夢的話,這時做的夢就比較容易被記得。



夢魘是什麼?

學齡期的孩子,因為認知功能逐漸成熟,腦部的功能越來越活躍,有時當周遭環境出現壓力或是有心理創傷時,就可能會做惡夢,這種情形我們稱為「夢魘(nightmares)」。

夢魘發生的時間常在下半夜或接近清晨、動眼期比較長的時候。因為夢魘是在動眼期,當家長看到孩子做惡夢時,通常是面部表情顯露恐懼、焦慮,但身體的肌肉本身會呈現放鬆、低張力的狀態,因此不會有太多的肢體動作,這點可以跟夜驚稍做區別。

孩子在惡夢中的情節,通常會出現的是一些大型動物、或是故事圖片中的怪獸。家長可以藉著與孩子討論惡夢情節,一面了解孩子可能面臨的生活壓力,一面鼓勵孩子勇敢面對問題。

夢魘其實是很普遍常見的,也是正常認知發展的一部分,尤其在6~10歲這個階段,家長不需要太過擔心。


家長可以這樣做......

減少夢魘發生的方法
  1. 避免曝觸可怕或過度刺激的畫面
  2. 思考有什麼可能的壓力源,並減少壓力源
  3. 建立合適的睡眠計畫,確保睡眠充足(睡眠不足更容易有夢魘)

應對夢魘的方法
  1. 安慰孩子「這只是夢」,然後送孩子再度回到床上睡覺,睡時再安慰一下。如果想要討論,可以隔天再討論夢境(家長需要在安慰孩子與過度關心中取得平衡)
  2. 給孩子有安全感的東西,例如: 棉被、奶嘴、絨毛娃娃、或是家裡的寵物
  3. 點上暗淡的小夜燈
  4. 鼓勵孩子運用想像力打敗惡夢。例如:把惡夢的內容畫在紙上揉一揉丟掉象徵有勇氣對付惡夢,引導孩子想像這個惡夢有完美的結局,掛捕夢網在床頭象徵捕捉好夢、阻擋惡夢,把枕頭翻面象徵轉換夢境頻道等。
  5. 如果狀況持續未改善,可以轉介兒童身心科醫師

孩子半夜罵罵號,一收驚就好!?

<a href='https://pngtree.com/so/healing'>healing png from pngtree.com</a>

門診來了一對婆媳帶著2歲的寶貝來看病,媳婦一進門抱著孩子一言不發。

婆婆則是直接衝著我說:「醫師,我這金孫每到半夜就罵罵號,怎麼樣都安撫不下來,每次一哭就半小時,已經這樣一個禮拜了,我說他一定是被什麼東西嚇到了,要帶他去收驚。以前他爸爸小時候就這樣,後來收收驚過一陣子就好了,我媳婦硬是不肯,說什麼都要帶來給醫生看。」

我說:「阿嬤,這個是『夜驚』啦!是一種睡眠障礙,神經還沒發育成熟的小朋友很常見,不是什麼大問題,早點睡、睡飽一點,過一陣子就好囉!不用花錢收驚也可以的。」



夜驚是什麼?

夜驚 (night terrors) 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常見於學齡前至國小孩童,發生率約1~6.5%。

夜驚發生的時間在上半夜、孩童熟睡的時候,發作時孩子會突然激動哭鬧,爸媽看到時,第一個反應會認為孩子做惡夢了,想要搖醒孩子;結果孩子反而更激烈哭鬧,哭鬧時間可能會持續半小時之久;終於搖醒時,卻又呈現眼神呆滯、反應遲鈍、心神恍惚的狀況。

目前醫學上並沒有找出夜驚發生的原因,不過普遍認為是與腦神經尚未發育成熟有關,與生活壓力或創傷「沒有」直接關係,但可能與「家族遺傳」相關。例如案例中的故事,阿嬤說爸爸小時候也曾經發生,現在孫子也有相似的情形。

由於夜驚是發生在睡眠週期中的第三階段--熟睡期,所以就算當下叫醒孩子或是隔天早上起床清醒時,孩子都不會記得發生的任何事情,因此我們會提醒父母,「不要」跟孩子討論夜驚時發生的事情,以免孩子因為擔心或焦慮而抗拒睡覺,睡眠不足會增加夜驚發生的機會。

夜驚,其實更合適的名稱應該是「睡驚 (sleep terrors) 」,因為在任何睡眠當中只要進入熟睡期都有可能發生,包含白天的午休時間。發作的時候孩子會出現像是做惡夢一樣,會有哭鬧、表情驚恐、焦躁等狀況,時間可能從數分鐘到半小時,因此父母需要告知其他的照顧者,如家中長輩、褓姆、幼兒園或學校老師等,讓他們也知道孩子的情形及處理的原則。



夜驚的處理原則

夜驚大多都是良性且自癒的,通常一開始發生的時候,發作會比較頻繁,但隨著年紀會頻率漸減而消失,一般來說只需要確保睡眠充足,不需要特別的治療,所以收驚會好只是剛好因為隨著時間過去而自己好的緣故。

但如果合併其他影響睡眠的疾病時需轉介至相關科別的醫師,例如:睡眠呼吸障礙,這類包含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等。由於此類疾病會造成睡眠品質下降,提高夜驚發生的機會,因此需要先處理影響睡眠的原因,夜驚才會改善。

夜驚是依據病史診斷,「發生時間」與「是否記得」為重要線索,就醫時家長可以提供醫師相關資訊,以協助診斷。


家長可以這樣做......

注意環境安全
  • 佈置安全的睡眠環境,確保發作時附近沒有尖銳物品、不會容易摔下床
  • 如果有其他照顧者,告知他們孩子睡眠的狀況及正確的處置方式

健康的睡眠習慣

  • 確保孩童有充足的睡眠和固定的睡眠作息,可以試著提早半小時睡或晚半小時叫醒
  • 建立好的睡眠習慣,可以使用4S法則
    • Schedule: 安排固定的睡前活動
    • School affairs: 檢查作業、整理書包、收拾日用品等
    • Self care: 洗澡、上廁所、刷牙
    • Special time: 10~20分鐘的對談或各自閱讀的陪伴
  • 避免刺激性的咖啡因
  • 避免睡前從事激烈興奮的活動

發作時家長的反應
  • 避免喚醒孩童:喚醒可能會使孩童更煩躁,且可能延長發作的時間
  • 避免介入發作:正常家長的反應會想叫醒並且不斷安撫,但適得其反。建議在忙旁邊看著並注意安全即可
  • 隔天早上不討論:討論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擔憂而抗拒睡覺,反而睡眠不足更容易發作
  • 紀錄孩子的睡眠日記:記下孩子發作當天的入睡時間、發作時間及發作過程,以觀察孩子的變化

Scheduled Awakening 計畫性叫醒法(與醫師討論後再進行)
  • 針對發作時間固定的孩童,可以在預計發作時間前30分鐘先將孩子叫醒,持續2~4週有效,若停止後又復發,可以再重複進行數週。

2021年4月7日 星期三

神經管缺陷疾病

胚胎在第三週大時,形成神經板 (neural plate),神經板擴張後曲摺成神經摺,形成中央凹陷的神經溝 (neural groove),神經溝切面看為 U 字,U 的兩端為神經嵴 (neural crest),當神經摺由 U 字合為 O 字形成神經管 (neural tube) 時,會先從第 4 體節處開始融合,再往頭側及尾側融合,而神經嵴中部分的神經元會落入兩旁成為背根神經節 (dorsal root ganglion, DRG)及自主神經系統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約於胚胎第 4 週時,關閉前 (頭) 、後 (尾)神經孔。

神經孔關閉異常或神經管融合異常會發生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異常的狀況: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199911113412006

無腦畸形 (anencephaly):前神經孔未融合造成。會致使大腦腦泡無法發育,而沒有腦部的形成。

顱脊柱裂 (craniorachischisis)、枕骨裂露腦畸形 (iniencephaly)、腦膨出 (Encephalocele)為非前後端之中間區段融合產生之疾病。

脊柱裂 (spina bifida):脊柱骨與脊髓尾端的缺陷。最常見也是症狀最輕微的「隱性脊柱裂 (spina bifida occulta)」,僅有下端椎骨背側部分不融合,神經未受影響,外觀有時會看到下背部有一個深陷或長有毛髮。若神經及包膜受影響於脊柱未融合處膨出,則依照膨出膜內是否有神經組織分別為「脊髓膜膨出 (meningocele)」及「脊髓脊髓膜膨出(menongomyelocele)」。

無腦畸形及其他神經管缺陷問題,常常致使胎兒無法存活而發生早期流產。而脊柱裂則因症狀相對輕微,所以寶寶會正常出生。尤其是隱性脊柱裂,除了外觀上有毛髮、深陷等,幾乎沒有症狀,可能會被忽略。脊髓膜膨出初期可能沒有症狀,但隨著孩童長高牽引神經,會出現「脊髓牽引症候群」,會影響泌尿系統造成頻尿、尿失禁,影響骨骼系統造成足內翻、腳變形等,及影響神經系統造成下肢運動功能異常、肌肉萎縮等問題,需要手術放鬆治療。至於脊髓脊髓膜膨出因包膜內有神經組織受影響,症狀最嚴重。

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那小寶寶需不需要喝水呢?

<a href='https://zh.pngtree.com/so/嬰兒剪貼畫'>嬰兒剪貼畫 png來自 zh.pngtree.com</a>


門診來了一對母女帶著出生2個月大的寶寶來看診。
一走進門看母女倆面色不佳,我不動聲色地問:「寶寶怎麼啦?」

女兒搶先說:「我媽覺得小孩水喝太少。明明小孩就不用喝水呀!」

媽媽說:「哪有人不用喝水的?每個人都要喝啊!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

我說:「阿嬤,妳說的也對、也不對。小寶寶確實要喝水沒錯,但不是直接喝水,而是攝取母奶或配方奶中的水分就夠了。嬰兒每日攝取的水量每公斤大約120-150CC,如果單純只有喝水,營養會不夠,所以當然要拿來算母奶的量或是泡配方奶最好。等到4-6個月大開始使用副食品後,因為副食品的含水量比較少,這時就可以適度地喝一些水了。」

媽媽又問:「所以小寶寶真的不需要額外喝水嗎?會不會有脫水的問題啊?」

我說:「小寶寶真的不需要額外喝水唷!因為母奶或配方奶中已經含有大量水分了,所以只要喝奶量每天每公斤有120-150CC就夠不會有脫水的問題,但如果有水分散失較多的情況,如:戶外活動、發燒等,可以增加為1.1倍的奶量,補充額外散失的水分。

若想知道有沒有脫水的問題,可以觀察小寶寶的嘴唇是否乾燥、有沒有眼淚,每次喝奶前換尿布是不是都有一定重量,一般來說我們一天大約會換6-8次左右的尿布,如果每次都有重量就不用太擔心。」

女兒說:「我聽說嬰兒會水中毒,所以不能餵水。」

我說:「寶寶的腎臟功能還沒有發育健全,當大量水分進入體內時,不像大人可以調節得那麼好,無法快速排除多餘水分。水中毒是因為純水量攝取過多時,水分累積在體內,血中鈉離子會被稀釋,造成血中滲透壓低、細胞滲透壓高,此時水分若大量進入細胞,發生在腦部會造成腦水腫,出現抽搐、意識改變等狀況。並不是因為水對嬰兒有毒喔!」

母女倆異口同聲地說:「原來是這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