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賴佩霞博士「女力」講座課後心得分享


3月份女力學院實體講座主題是「女力」,請到知名的身心靈導師賴佩霞博士主講。賴博士以新書「我想跟你好好說話」的內容為主軸,和女力學員們分享以「同理心」作為溝通要素,如何與他人進行一場好的對話。

【主講人簡介】
 賴佩霞
    歌手
    身心靈導師
    暨南大學法學博士

 著作
《回家:賴佩霞20年修行告白》
《我要心動一輩子:親密關係的10道練習題》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的六堂「非暴力溝通」入門課》

「女力」與男性的權力不同

賴博士在講座一開始就論及女性和男性本質上有所不同, 男性的本質就是競爭,精子必須拔得頭籌才能創造生命; 而女性的本質則是等待、孕育、滋養、培養、溫和、包容、接納。

男性之間的競爭是天性,而女性若以同樣的方式與男性競爭卻是違反女性的本質,失去原來本色,造成現代女性的痛苦。但這並不表示女性不能與男性競爭,只是競爭的方式不同,不是拚個你死我活,而是柔軟有彈性。例如:敵人一箭射過來,男性可能會以力相擋,而女性卻可以一閃而過。

所以現代女性喜歡競爭、挑戰像男性一般也沒問題,透過女性的特質可以讓競爭變成遊戲,不是硬碰硬的力拼,使競爭變得有趣。重點是,鼓勵女性開發並回歸女性特質,不受委屈,不像男性爭強鬥狠,而是轉回到自己身上愛自己。


什麼是【愛自己】?

課程中賴博士並沒有提出一個具體愛自己的定義,而是讓學員自由發揮表達後,歸納出兩個主要的原則:

1. 包容自己的所有面向
2. 了解自己需要什麼,才能照顧自己的需要

許多人常常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而以愛之名做了許多奇怪的事。例如:爸媽雖然愛小孩,但是開口罵孩子還是不手軟。這樣真的是愛嗎?


非暴力溝通

賴博士受到心理學家Marshal Rosenberg的影響,提倡非暴力溝通,也是「我想跟你好好說話」一書中,賴博士教導大家溝通的模式。非暴力溝通的要素是「同理心」,立基點是相信人是願意互相幫助的。


什麼是【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知道對方需要什麼。我們要如何擁有同理心呢?
首先,必須先從自己出發,了解自己需要什麼,才能夠慢慢去設想對方需要什麼。


非暴力溝通 SOP:觀察、感受、需要、提出請求

✅ 觀察:釐清發生什麼事?沒有預設立場

當我們看到有人對自己臉色不好,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做了什麼惹對方不開心的事,這就是預設立場。此時,我們需要先放下這種感覺,上前詢問發生什麼事,釐清對方的態度為什麼會是這種狀況。

對方也許會回答:我剛才烙賽了。我們才發現,其實很多事情跟自己一點關係也沒有。預設立場讓我們產生了對自己的質疑,質疑引發我們對自己的不滿及其他的負面情緒。


✅ 感受:感覺的主題在「自己」身上

我們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感覺,無法感受到他人的感覺,也就是「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道理。我「覺得」你在生氣,其實不是一種感覺,正確地說應該是我「認為」你在生氣。

我們出現負面感覺(失望、孤獨、無助等)是因為我們的需要沒有獲得滿足,相反的,當我們出現正面感覺(開心、喜悅、寧靜等)是因為需要獲得滿足的結果。

然而事實上,大多數人對於自己的感覺往往是陌生的,甚至常常會有很多複雜的情緒混在一起。所以,我們需要學習好好感受自己的感覺,發現觀察到的情境對我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進一步依據自己的感覺,找出自己需要什麼。


💟小提示:

當對方心情好的時候比較聰明😁,比較適合溝通
指責對方,對方失落時會變笨😰,溝通力會下降
身為領導者,在溝通時不要先罵後說,讓對方因為負面情緒導致溝通效果不佳


✅ 需要:我需要什麼?

我們隨時隨地、任何時間都有需要,而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理解自己的需要非常重要,當我們有負面情緒,生氣、沮喪、煩躁等,是因為自己的需要沒有被滿足。

舉例1:我希望對方是尊重我的,如果被尊重而獲得滿足就會開心。

舉例2:我參加女力課程時希望跟其他人有更多的連結,如果沒有順利的被安排到正確的地點、時間,會感到生氣是因為我的需要沒有被滿足。

舉例3:雖然討厭現在的公司卻還是繼續待,為什麼?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

舉例4:被爸媽罵卻不還口,為什麼?需要「信任」、「被愛」

我們的需要有很多,像是安全、空氣、誠實、夥伴關係、分享等,每天每時每刻都有可能有需要,甚至隨時會改變,前一秒跟下一秒的需要立刻不同。理解自己的需要才能進行下一步行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有時我們會覺得委屈,可能是因為自己不清楚自己的需要是什麼。


💟小提示:【理解 VS 被理解】 【愛 VS 被愛】

課程中學員討論到自己的需要是「被理解」。
老師提醒大家需要釐清「被理解」與「理解」的差別。這個差別在於前者有特定對象才能滿足自己,後者不需要特定對象就能滿足自己。

被理解是需要正在對話當下的「特定對方」來理解自己,像是如果我們說:「我需要被伴侶理解」,這件事變成只有伴侶理解我們時,我們的需要才能被滿足,這時主控權落入他人手中。當改由需要「被理解」變成需要「理解」,讓自己變成主體時,只要更換對象來使自己獲得理解,主動權在自己,我不需要依靠特定對象,只要有人理解我,我就能獲得滿足。

把理解這件事改成愛,也是同樣的道理。
我需要「被愛」,主權落入他人,需要只能藉由他人來滿足。
我需要「愛」,主權在自己手上,需要藉由自己就能滿足。

此時又有同學提到,那如果婚姻中得不到丈夫的愛,難道就能外遇去愛別人嗎?老師回答,當然不是。而是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其他人的愛,家人的愛、朋友的愛,我們也能去愛別人。重要的是,拿回主權,以正向的行為讓自己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

這時老師才說出了他對愛自己的定義:「滿足自己的需要就是愛自己」,了解自己可以成為滿足自己的人、不需要依靠其他人來滿足自己時,我們就成為一個自由的人,

舉例:老師希望自己獲得分享的滿足,但是先生沒有興趣聽,老師就去開課分享。


✅提出請求:提出「具體、正向、可行」的請求

當我們透過觀察、感受,了解自己需要什麼後,可以向對方提出請求。Marshall Rosenberg相信「人類是願意彼此互相支持的」這種情況下,當請求的方案是「具體、正向、可行」的時候,大多數人都願意答應請求並實行。

但如果提出的是非正向、不具體或不可行的請求,會造成對方不願意實實行、產生衝突,而最後就僅僅淪為抱怨,無法實際滿足自己的需求。

再者,當我們提出具體、正向、可行的請求時,對方雖然很容易接受,但有時未必馬上就能實行,此時可以反覆提出請求,來幫助對方容易實行。

男女朋友在吵架時,女生很容易說出「你需要關心我!」「你都不關心我!」
但關心有很多種,有沒有想過自己需要哪一種?拍肩膀、請對方尊重自己、讓我自己一個人,需要什麼樣的方式來關心,請提出具體請求。

如果只是抱怨,像是「你都不關心我!」,並沒有實際提出需求,那就只是抱怨而已。我們要學習提出請求,並且是正向具體可行的。沒有提出最後的請求,話都是白講的!只是無謂的爭吵而以。當然,提出請求,並不是命令、要求,對方可以拒絕,而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舉例1:室友深夜做報告打字影響自己睡眠。
我需要什麼? 希望自己的睡眠不受影響。
提出請求
A. 希望室友早點睡(非正向的需求,與室友的利益衝突不適合)
如何提出正確的請求?
B. 可以請室友換成無聲鍵盤,甚至可以買給室友,因為是解決自己的問題

舉例2:老婆回家對老公生氣,老公不知道原因覺得莫名奇妙。
老婆如果說:
A. 我們結婚多久了,你每次都怎樣怎樣(抱怨的開始)
老婆應該這樣說:
B. 你今天早上沒有親我就出門,所以我不開心,你明天早上可以親我再出門嗎?(先表達自己的觀察、感受,提出需要及正向、具體、可行的請求)


💟 小提示:如何對付「你每次」

當自己說話時,不要說「你每次都~」(吵架起手式)
當對方說你每次時,可以回答「 沒有每次啦~」(滅火吵架源頭)


💟 小提示:提出請求被拒絕時,該怎麼辦?

1. 面對習慣性說不要的人,可以觀察一下:常常說不要但是默默做的人,只是自尊心比較強
    例如:老師的先生早起清理狗狗便便時一直抱怨
    老師思考先生的需要是「被認可」會回答:我好幸福,因為老公好棒,如果可以每天都這樣就太完美了(使先生獲得認可,又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

2. 提出請求是自己的權力,對方可以說不

3. 被拒絕時,如果是正向、可行的請求,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




Q & A時間

Q1. 如果是正向、可行的請求,還是被拒絕怎麼辦?

A:把自己整理好像禮物一樣送人,就不用管對方接受不接受的事,強迫對方接受是命令要求,不是請求。

被拒絕時,如果真的是正向可行的請求,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請求。因為兩人的背景不同、習慣不同,對方一開始可能無法做到。自己如果覺得事情真的很重要,可以一直重複提出請求,甚至用不同的方法,有創意的來表達。

舉例:睡前想被老公親吻,可以提出「我希望你每天晚上都能親我後再睡」,但因為老公沒有親吻的習慣,可能隔天又忘了,這時可以再次提出,甚至可以每天提出,發揮自己的創意來表達。


Q2. 現場學員回饋:現在坐在我旁邊的媽媽是我最愛的人,因為媽媽支持自己出國留學,又在留學期間常常電話中傾聽自己的難處,並常常鼓勵自己。

A. 老師教導學員活用溝通 SOP,可以向媽媽這樣說:
第一步—說出觀察:去年我想去留學,我媽媽不假思索就答應,而我去的時間都很支持陪伴
第二步—說出感受:我真的很感動、我有被支持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備受寵愛的孩子,讓我覺得即便在國外都很有歸屬感
讓謝謝不只是兩個字,還有更多具體的內容。


Q3. 回饋:感謝老師釐清需要被理解和需要理解; 問題:如何自我理解需求是不是正向、可行?

A. 需要跟請求要分開看,「需要」沒有合理不合理,需要就是需要,而且需要是會隨時變動的。 當提出「請求」時才需要是正向、具體、可行。


Q4. 上司說,你不用管、怎麼做就對了,如何應對?
A. 試著重述重點,可以獲得對方回饋什麼是對的或不對的,讓對方會覺得你有在聽。不回應、覺得對方很煩都不是正確溝通的方法。

最後老師講了一個小笑話:只要會重複個案的最後兩個字就可以當諮商師🤣
個案說:我昨天做了一個夢
諮商師答:「夢?」
個案說:我夢到兩個人
諮商師答:「人?」


後記:

人生很久沒有當迷妹了,今天一次當個夠。

由賴佩霞博士主講,以「我想跟你好好說話」一書中的非暴力溝通為主軸,講述溝通的SOP:觀察、感受、需要、提出請求。

女性如何看見自己的需要,並且協助他人看見自己的需要,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感受,最後提出具體、正向、可行的請求,而達到自我滿足,也就是愛自己。如果是重要的事情,可以不斷提出請求,當對方沒有答應或忘記時,可以改變方式、發揮自己的創意去表達。

課堂中最感動的是,有一對母女一起報名了女力學院。女兒在講座回饋時間表示:自己很謝謝媽媽。講師立刻教導展現溝通的SOP如下:
觀察:因為媽媽支持自己的留學夢,且在留學期間常常電話關心
感受:媽媽的支持讓她有歸屬感
這是全場讓我感動到掉淚的一刻!

結束課程的時候我鼓起勇氣去找講師拍照。為什麼要鼓起勇氣?因為前方超多專業迷妹拿著書找講師簽名,但我兩手空空。不過老師還是給我1秒溫暖的眼神,真的很美❤️




更多詳情請搜尋:
賴佩霞 快樂家

2021年3月24日 星期三

孩子說話慢怎麼辦?語言發展遲緩評估

面對說話比較晚的孩子,什麼時候該就醫評估?其實是很多爸媽的疑問。建議家長可以根據正常的語言發展里程碑做參考,這個部分兒童健康手冊中都有,109年新版的在第81頁。


一般來說,如果孩子的發展到了兒童健康手冊中的警訊時程還沒出現,或比正常里程碑晚3~6個月以上,就需要請兒科醫師進行初步評估。當家長帶著孩子來到診間時,醫師除了會根據語言發展的里程碑來看看孩子的語言發展程度外,還會依發展的四大面向:粗動作、精動作、語言及認知、身邊處理及社會性,來做評估。


正常的語言發展里程碑

以下提供簡單的資料參考,根據正常的語言發展里程碑,如果孩子到了某個年齡卻沒有發展出相對應的語言能力,爸爸媽媽就要注意觀察,是否有出現就醫警訊。

重要的語言發展遲緩就醫警訊

1. 嬰兒期對大的聲音缺乏反應。
2. 兩個月大對照顧者逗弄沒有反應。
3. 六個月大沒有發出任何咕咕聲。
4. 二歲大沒有任何有意義單字出現。
5. 兩歲半無法指認身體部位,無任何句子出現。
6. 三歲以後說話大部分仍含混不清令他人難以理解。
7. 四歲仍只會說短句子,或常答非所問,不知所云。
8. 五歲不會回答簡單開放性問題,語句仍常有明顯文法錯誤,或有不正常之語調、節律,或語音仍常有省略、替代的現象。
9. 任何時期無法理解配合指令或有互動行為異常。


兒童語言發展遲緩常見的原因

兒童語言發展遲緩常見的原因有聽力障礙、智能不足、自閉症、環境刺激不足、腦傷、或不明原因等。

來到門診,醫師會藉由評估發展的四大面向來尋找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如果單純只有語言表達的部分發展比較慢,而語言理解、粗動作、細動作、社會性發展正常,可能是因為環境刺激不足造成。在聽力檢查確定沒有障礙後,會認為是因為環境刺激不足而建議給予更多的刺激來促進語言的發展。

增加環境刺激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孩子的日常需求給予刺激,並鼓勵孩子跟著發音,例如:對常見的人或物照顧者可以提示說「爸爸、媽媽、奶奶」,需要抱抱的時候提示說「抱抱」,並且在孩子有類似的一個音節出現時給予鼓勵。

有些家長會詢問,是否可以透過3C產品播放與生活有關之情節的影片,這個其實不太建議。一來,因為孩子的眼睛還在發育,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的建議,2歲以下的孩子不要使用3C產品,以免影響視力發展。二來,許多研究已經顯示,3C產品中的字句對於兒童的語言發展沒有明顯幫助,而家長或照顧者直接對兒童說話才對兒童的語言發展有幫助。三來,孩童對於現實生活中的情境比較能夠真實感受,也會加深語言學習的刺激。

評估的過程中,醫師如果發現孩子比較不願意有眼神的接觸,並且有比較偏執的行為,像是重複性行為或固定特殊玩玩具的方式(例如:玩車子不是用輪子滑,而是喜歡用車頂嚕地板),則要注意是否有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問題。

2歲以前不會注視照顧者手指的地方,或不會用手指有趣的東西與人分享;滿3歲只獨自玩,不理會玩伴等都是需要注意的自閉症特徵。自閉症病童除了語言與社交有障礙外,粗動作和精細動作可能也會有遲緩的狀況,需要一併評估。

而腦傷或智能不足的孩子時常會合併語言遲緩以外的各項發展遲緩,這時需要安排的檢查會更多,如腦部的影像檢查、腦電波、其他抽血檢查等,同時需要完整的發展四大面向評估。

當家長在等待評估及語言治療的期間,需要在家持續不斷的增加環境刺激,當孩子接觸常見的人事物時,家長不斷複誦這些日常物品、常見家族成員、及身體部位等,也可以透過遊戲與親子共讀的方式,提高孩子學習的意願,並促進語言的發展。

2021年3月16日 星期二

關於作者

林芷蔚醫師

現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兒科主治醫師

【經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臺北榮總兒科住院醫師
臺北榮總兒童醫學部總醫師
臺北榮總兒童神經科臨床研究醫師
臺北榮總兒童重症醫學臨床研究醫師
高雄榮總屏東分院兒科主治醫師
臺灣兒科醫學會會員暨兒科專科醫師
臺灣小兒神經科醫學會會員暨小兒神經專科醫師

【專長】
一般兒科疾病
兒童發展
兒童神經疾病
親子共讀

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感冒、過敏傻傻分不清楚

今天下午門診來了一個常常掛我門診的病人,是一個四歲的小女生。

「哈囉!小寶貝怎麼啦?」我問。


「流鼻水,這幾天一直流,有一點咳嗽。」媽媽說。


「好喔!我們來檢查一下。」


檢查中,媽媽詢問我:「林醫師,她會不會是過敏啊?」


我說:「過敏雖然跟感冒剛開始的症狀有點像,治療也差不多,不過時間久一點觀察下來就會發現不一樣。


首先,以症狀來說,過敏和感冒的初期都可能會出現流鼻水、咳嗽等狀況,而其他的症狀如疲倦、喉嚨痛等,雖然感冒更明顯,但過敏有時候也會有,其實很難區分,這時我們就會看病程。感冒有一定的病程,通常約3~5天左右會好,頂多一到兩週症狀就會完全消失,而過敏可能會拖到兩週以上,甚至到幾個月。


不過,台灣的數據統計,小朋友上幼稚園平均每個月感冒一次,有時候還沒好完全又被傳染,以病程天數來看有時候也無法準確判斷。」


「那這樣我們到底要怎麼知道是不是過敏呢?」


「以症狀來說,如果出現眼周癢、鼻子癢,常常揉眼睛鼻子,甚至有黑眼圈的話,就比較像是過敏。這時我通常會詢問家長是不是有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或氣喘等過敏疾病,如果爸爸媽媽有這些狀況,小朋友是過敏體質的機會也會比較高。


此外,感冒還是相對有季節性的,季節交替或秋冬比較多,如果一年四季都有的話,比較像過敏。另外,感冒的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在病程的3~5天間會幾乎24小時都有症狀,而過敏比較常發生在早晚空氣比較冷的時候。過敏的流鼻水往往是一早起床就開啟水龍頭,而過了中午到下午溫暖時就改善。」


「原來如此,我們家小朋友是還好啦!也沒有常常流鼻水,應該不會是過敏了吧?」


「當然不是囉!其實爸爸媽媽長時間照顧小朋友,最清楚小朋友的狀況,如果真的有過敏問題,絕對不是一天兩天。你先別太擔心!」



感冒過敏大PK




2021年3月2日 星期二

「我」的人生姊說了才算! 白白姊的職涯講座


醫生也需要職涯規劃嗎?

職涯規劃,在我還沒接觸女力學院前,從來沒有認真想過。我的職業是醫師,從踏入醫學系大門的那刻起,未來的十五年幾乎已經被規劃好了,醫學系七年、畢業後住院醫師訓練不分科一年、兒科專科訓練三年、次專科兩年,甚至公費還下鄉兩年,我的人生就像是一個早已被規劃好的藍圖,只等著時間走過,了無新意的完成。

想像一下,對一個才十八歲的孩子,要求他規劃未來十五年的人生,有多少人可以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但是對公費醫師而言,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十八歲就被迫玩這個公費人生的遊戲。

公費人生的遊戲玩久了,一個人的意志也被消磨殆盡,年輕時候對醫師行業的幻想,隨著現實中選醫院選科的限制,慢慢地失去了做選擇的能力,反而當有一天公費人生結束時,開始一連串的手足無措。這也是為什麼我當初會選擇在即將結束公費人生的這一年報名女力學院的原因。

女力學院舉辦的實體講座邀請白白姊來為大家上職涯,原本我認為這樣的課程應該只適合一般上班族,對於我這種已經被規劃好的人,大概沒有什麼幫助。不過白白姊一開場就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善用女性的特質

由於課程學員都是女生,白白姊先強調了女性的特質,如:犯罪率遠低於男性、自主學習意願比男性高、健康管理勝於男性等。但為什麼這個世界好像還是被男人掌控?的確,白色巨塔中不乏爭權奪勢的男性!即使有優秀的女醫師,卻常常在各種場合受到歧視。

對於男性掌握世界,白白姊提出了生物理論的見解:從生物角度來看,雄性繁衍後代是需要爭奪才能交配的,雄性需要發聲、表現自我才能吸引雌性的目光。因此現代女性必須反過來,想要什麼就必須發聲!

白白姊以Denial Pink的書鼓勵女力學員們,「未來在等待的人才」所擁有的特質,如:設計、故事、整合、關懷、玩樂、意義等,都是女性擁有的特質。女生們應該為這些特質發聲,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成為有意識的女性!

生涯比職涯更重要

緊接著前面精彩的開場,重頭戲「職涯」開始。白白姊強調比職涯更重要的是生涯規劃!這句話相信真的打進許多人心裡,畢竟職業的選擇是一時,誤入錯誤職場還有機會修正,但人生的選擇可能會影響一輩子。

所以,談職涯前先談「生涯」,談生涯前先思考一下圍繞在自己身邊的是誰?什麼對自己最重要?女性的特質中,比男性更需要重視生涯規劃,女性會考慮結婚生子必須經營家庭,但是人的時間有限,不可能兼得所有,必須為自己重視的人事排序。

白白姊分享比起花額外時間力拼上位的眾多男性主管,她選擇的是將自己位子上的事做到最好、把時間留給家人,並且在職場上她也直言不諱自己重視家庭。她確實是女強人,但同時也是好妻子、好母親。

這種說法我第一次聽到,不過回想我身邊優秀又顧家的女醫學姊們,確實如此,將自己位子上的事情做到最好,其他時間留給家人。「完美的人生,應該是一盒彩色的馬卡龍」白白姊這樣說。

GROW原則訂定生涯與職涯

那我們應該如何管理人生呢?白白姊提供了GROW原則:
Goal 目標:訂定明確的目標
Reality 現實:了解起點、終點在哪裡
Options 選項:最大盲區,不要把人生做成是非題、要變成選擇題
Will 意願:制定行動計畫與評估

這個原則對於我們的職涯或生涯規劃都有很大的幫助,使我們明確的知道目標、了解與目標差距的現況、尋找解決方法的選項、並制定解決計畫定期評估。

雖然白白姊用了GROW原則鼓勵大家勇於規劃生涯,但我認為,反正我是公費生沒什麼選擇,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沒想到,課程中白白姊問大家是「成長心態 (growth mindset) 」還是「固定心態 (fixed mindset)」?前者是相信自己可以透過學習變成自己理想中的人(樂觀型),後者則是相信天註定、環境論,不相信自己有選擇(悲觀型),我才發現原來我的固定心態限制了我的發展,必須重新檢視自己,強化優勢,從固定心態轉變為成長心態,我的生涯才會改變。



運用談判力創造雙贏

最後一個段落,白白姊強調了談判的重要。在職涯中,如何得到我們想要的?方法很多,最好的方式是以值的創造取代力的比拼。談判不是只有輸贏,可以是雙贏。

想要得到雙贏的局面,必須破除以下兩個執念
⚠️把談判對象視為敵人
⚠️談判對象獲得的就是我失去的

應該取代為
✅把談判對象視為夥伴
✅談判對象獲得的不一定是我失去的,可以各自獲得的更多

舉例一:白白姊希望自己女兒和不適合的交往對象分手,首先不是責怪女兒、要求女兒分手,而是關心女兒選擇這個對象交往的原因,再抓準痛點,讓女兒自己也發現對方不適合。

舉例二:白白姊的先生覺得女兒交男朋友自己是不是就會失去女兒的陪伴?有沒有可能得到女兒和男朋友兩人的陪伴?(沒有失去,反而獲得更多?)
以值的創造取代力的比拼才能創造雙贏的局面!


做自己的擁護者

結尾時,白白姊說一定要「做自己的擁護者」。先練習對自己有自信,並且大聲發聲,做自己的代言人。要強化自己的優勢,而不是擔心弱點,優勢可能是自己的工作能力、家人、配偶等,各種優勢讓自己有底氣。不要委屈自己做一份爛工作、在一個爛男人身邊、要做不能被AI取代的事等,都是我們應該為自己設立的系統。


結論

從報名女力學院開始,我不斷的聽見別人創造無法複製的成功人生,透過這些經驗的分享,慢慢找尋自己想要的成功人生,不只在工作上更在人生中成為自己的主人。感謝每個人生的機會、感謝自己遇到的每個人,更感謝自己願意付出時間體力來成就更好的自己!




想了解更多關於白白姊&工作生活家社團:工作生活家|新世代工作者社群
想了解更多關於女力學院課程:Woomanpower女力學院,花一年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