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守護孩子的用藥安全:從36年台灣兒少藥物中毒趨勢看見的重要警訊



兒童和青少年藥物中毒不論在台灣或全球各地一直是備受關注的公共衛生議題,因中毒導致的急診就醫及住院亦是不容小覷的醫療成本。今年年初我發表的論文研究中,從台灣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PCC-Taiwan https://www.pcc-vghtpe.tw/ )的資料庫取得數據,分析臺灣過去36年(1985-2020年)來,近兩萬名台灣兒少藥物中毒的案例,揭示了一些非常關鍵的趨勢與警訊,這些資訊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至關重要,尤其是當涉及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用藥安全時。


兩個年齡層的警訊:孩子們為什麼會藥物中毒?

研究發現,台灣兒少藥物中毒的案例呈現出「雙峰」的年齡分佈,這意味著有兩個佔比居高的族群,是我們特別需要關注的年齡層:

0-5 歲的幼兒

12-17 歲的青少年


幼兒(0-5歲):主要是「意外」接觸,男孩居多。

對於0到2歲的孩子來說,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喜歡用嘴巴探索周遭的一切。研究顯示,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中毒比例最高,而且通常是無意間接觸到藥物導致的。 他們誤食了放在家中隨手可得的藥品,比如感冒藥、止痛藥,甚至是父母的慢性病藥物。 因此,家中的藥品務必妥善收納,使用兒童安全包裝,並將藥物放在孩子無法觸及也看不到的地方,就像收好危險清潔劑一樣! 對於3到5歲的學齡前兒童,則可以開始透過簡單的教育,讓他們了解藥物的危險性。


青少年(12-17歲):主要是「蓄意」行為,女孩比例顯著升高!

這項研究中另一個非常令人擔憂的發現是,青少年藥物中毒的案例顯著增加,尤其是15到17歲的青少年,中毒比例最高。 更令人心痛的是,在這些青少年藥物中毒案例中,有將近四分之三(68.4%)是出於「自殺意圖」

我們發現在12到17歲的青少年中,因自殺企圖導致藥物中毒者,女孩的比例遠高於男孩(高達70.7%)。 從2016年開始,青少年自殺案例總數顯著增加,並在2019年達到高峰,其中絕大部分的增加都來自「女孩」。 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警訊,說明我們的青少年,尤其是女孩,可能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並將藥物視為解決問題的途徑。


中毒後的嚴重程度分析

0-5歲幼小孩童雖佔近8成的總中毒人數,但中毒後多以無症狀或輕症為主。然而12-17歲青少年,雖佔較少的中毒人數比例,但中毒後導致嚴重傷害或死亡的比例是幼小孩童的3倍


從研究中告訴我們能做什麼?

強化照顧者的用藥常識與注意孩童的用藥安全;並直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

安全用藥教育: 對於所有年齡層的孩子,都應該進行藥物安全教育。讓幼兒知道藥物不是糖果;讓青少年了解藥物的正確使用方式和濫用的嚴重後果。

妥善保管家中藥物: 再次強調,家中所有藥物都應上鎖或放在兒童無法取得的高度,並定期檢查過期藥品。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時期是情緒和生理變化劇烈的階段。如果您的孩子出現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睡眠障礙或飲食習慣改變,或是出現任何自我傷害的傾向,請務必嚴肅看待,並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或醫療協助。

提供支持與傾聽: 創造一個開放、支持的家庭環境,讓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困境。多花時間陪伴,傾聽他們的心聲,讓他們知道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您都會在他們身邊。

學校與社區的支持: 學校應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並提供足夠的心理輔導資源。社區也應建立支持網絡,讓青少年在遇到困難時能找到求助的管道。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預防藥物中毒需要針對不同年齡和性別的特性,採取不同的精準策略。藥物,是治療疾病的工具,卻也可能成為傷害孩童的利器。 我們不但要關注幼童的用藥安全,更要注意身邊是否有需要幫助及支持的青少年。讓我們一起努力,為台灣的下一代,營造一個更安全、更健康的成長環境。


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小孩一直咳、聲音像狗叫?可能是「副流感病毒」在搗蛋!



你家小朋友是不是最近也出現咳嗽、燒燒退退、甚至聲音啞啞的症狀?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咳嗽、發燒就開始頭痛,其實孩子感冒大多是病毒感染,靠自身免疫力就能搞定,大多數情況下,只要撐過發燒與咳嗽期,就會漸漸好轉。醫師開的藥,通常也是減輕不適感,幫助孩子「撐過這段時間」。

當然,如果是流感或新冠這種比較「兇猛」的病毒,我們才會使用抗病毒藥。但多數病毒,並沒有特效藥,所以也不會特地幫它們開發檢驗試劑。

那醫生怎麼知道小孩得了什麼病毒?這時候就得靠經驗啦!

像是孩子咳嗽的聲音沙啞、聽起來像小狗在叫,醫生通常會懷疑是「副流感病毒」;如果喉嚨破一顆顆水泡,可能是腸病毒。這些判斷都是根據經驗和書本知識來的。有時候家長會覺得:「哇~醫師好神啊,怎麼知道病程會怎麼走?」其實就是靠一堆臨床經驗累積出來的第六感啦!

不過病毒的把戲也不少,不同病毒有時會表現得很像,像是 EB 病毒和腺病毒都會讓扁桃腺化膿發炎;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和人類間質肺炎病毒 (hMPV) 也都會讓小朋友出現呼吸喘的狀況。要分清楚,有時真的得靠高科技幫忙!


FilmArray:病毒界的「照妖鏡」

自從 2015 年,美國 BioFire 公司推出「FilmArray」多重病原檢測系統,醫界像是拿到神器一樣!這台機器可以一次幫你檢查一堆病毒和細菌,從原本「猜猜看」變成「直接抓到」。

有位兒科醫師朋友就說:「靠 FilmArray 指引,勝讀十年書啊!」(一語道破醫師診斷時的無奈與驚喜 XD)

我們醫院最近有不少小朋友發燒好幾天,還出現呼吸喘,做一般健保有給付的檢查(像是 RSV 和黴漿菌)都沒抓到兇手,剛好家長有實支實付的保險可以自費做 FilmArray,結果一檢查發現,竟然是「副流感病毒」在搞鬼!

不過 FilmArray 也並非那麼全能,它能驗出的十幾種最常見的病毒,但世間病毒百百種,如果不是在檢驗項目內的病毒,還是檢不出任何結果。


「聲音沙啞」不只是一般感冒?可能是副流感!

副流感病毒在每年春夏交替時期最容易出現,好發於 3~5 歲的小朋友,會透過飛沫或接觸傳染,潛伏期大概是 2~6 天。

雖然名字有個「流感」,但它其實跟流感一點親戚關係也沒有!它是「副黏液病毒家族」的一員,這個家族裡面也有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等。

副流感的症狀範圍很廣,從上呼吸道(像是咳嗽、鼻塞、哮吼)到下呼吸道(痰音、喘鳴、甚至肺炎)都可能出現,尤其「哮吼」(聲音啞啞、像狗吠的咳嗽)是最典型的。



四種副流感病毒小檔案

副流感病毒 (parainfluenza viruses, PIV) 共有四種血清型,每一種都有自己的使壞方式:

  • PIV-1:造成哮吼的主要元兇

  • PIV-2:也會造成哮吼,但通常比較輕微

  • PIV-3:會讓嬰幼兒得細支氣管炎或肺炎,出現喘鳴聲

  • PIV-4:症狀通常輕微,但也曾見過嚴重案例

除了咳嗽、發燒、流鼻水外,也有可能合併中耳炎,甚至少數會引起結膜炎、氣喘急性發作。極罕見的併發症還包括腦膜炎、心肌炎、格林–巴利症候群等等,不過真的非常少見,家長不用過度擔心。


該怎麼治療呢?

其實大部分小朋友感染副流感病毒後,不需要特別用藥或是使用症狀治療的藥物,就會自己好起來。治療主要是「支持療法」—— 讓孩子舒服一點、好睡一點:

  • 輕症:補水、多休息、退燒藥、症狀藥就夠了

  • 哮吼:醫師會開立類固醇、吸入型腎上腺素

  • 喘到不行:可能需要住院治療,甚至短期使用抗生素(怕有合併細菌感染)


副流感病毒雖然常見,但只要及早辨認、適當照顧,通常幾天內就會轉好。當你發現孩子咳得像狗叫、聲音啞啞的時候,不妨懷疑一下是不是這位「春夏不速之客」來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