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和青少年藥物中毒不論在台灣或全球各地一直是備受關注的公共衛生議題,因中毒導致的急診就醫及住院亦是不容小覷的醫療成本。今年年初我發表的論文研究中,從台灣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PCC-Taiwan https://www.pcc-vghtpe.tw/ )的資料庫取得數據,分析臺灣過去36年(1985-2020年)來,近兩萬名台灣兒少藥物中毒的案例,揭示了一些非常關鍵的趨勢與警訊,這些資訊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至關重要,尤其是當涉及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用藥安全時。
兩個年齡層的警訊:孩子們為什麼會藥物中毒?
研究發現,台灣兒少藥物中毒的案例呈現出「雙峰」的年齡分佈,這意味著有兩個佔比居高的族群,是我們特別需要關注的年齡層:
0-5 歲的幼兒
12-17 歲的青少年
幼兒(0-5歲):主要是「意外」接觸,男孩居多。
對於0到2歲的孩子來說,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喜歡用嘴巴探索周遭的一切。研究顯示,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中毒比例最高,而且通常是無意間接觸到藥物導致的。 他們誤食了放在家中隨手可得的藥品,比如感冒藥、止痛藥,甚至是父母的慢性病藥物。 因此,家中的藥品務必妥善收納,使用兒童安全包裝,並將藥物放在孩子無法觸及也看不到的地方,就像收好危險清潔劑一樣! 對於3到5歲的學齡前兒童,則可以開始透過簡單的教育,讓他們了解藥物的危險性。
青少年(12-17歲):主要是「蓄意」行為,女孩比例顯著升高!
這項研究中另一個非常令人擔憂的發現是,青少年藥物中毒的案例顯著增加,尤其是15到17歲的青少年,中毒比例最高。 更令人心痛的是,在這些青少年藥物中毒案例中,有將近四分之三(68.4%)是出於「自殺意圖」!
我們發現在12到17歲的青少年中,因自殺企圖導致藥物中毒者,女孩的比例遠高於男孩(高達70.7%)。 從2016年開始,青少年自殺案例總數顯著增加,並在2019年達到高峰,其中絕大部分的增加都來自「女孩」。 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警訊,說明我們的青少年,尤其是女孩,可能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並將藥物視為解決問題的途徑。
中毒後的嚴重程度分析
0-5歲幼小孩童雖佔近8成的總中毒人數,但中毒後多以無症狀或輕症為主。然而12-17歲青少年,雖佔較少的中毒人數比例,但中毒後導致嚴重傷害或死亡的比例是幼小孩童的3倍!
從研究中告訴我們能做什麼?
強化照顧者的用藥常識與注意孩童的用藥安全;並直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
*安全用藥教育: 對於所有年齡層的孩子,都應該進行藥物安全教育。讓幼兒知道藥物不是糖果;讓青少年了解藥物的正確使用方式和濫用的嚴重後果。
*妥善保管家中藥物: 再次強調,家中所有藥物都應上鎖或放在兒童無法取得的高度,並定期檢查過期藥品。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時期是情緒和生理變化劇烈的階段。如果您的孩子出現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睡眠障礙或飲食習慣改變,或是出現任何自我傷害的傾向,請務必嚴肅看待,並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或醫療協助。
*提供支持與傾聽: 創造一個開放、支持的家庭環境,讓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困境。多花時間陪伴,傾聽他們的心聲,讓他們知道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您都會在他們身邊。
*學校與社區的支持: 學校應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並提供足夠的心理輔導資源。社區也應建立支持網絡,讓青少年在遇到困難時能找到求助的管道。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預防藥物中毒需要針對不同年齡和性別的特性,採取不同的精準策略。藥物,是治療疾病的工具,卻也可能成為傷害孩童的利器。 我們不但要關注幼童的用藥安全,更要注意身邊是否有需要幫助及支持的青少年。讓我們一起努力,為台灣的下一代,營造一個更安全、更健康的成長環境。